這些年被奇葩翻譯坑過不少次,社科領(lǐng)域絕對是翻譯的重災(zāi)區(qū),社科閱讀,有一小半就是和奇葩翻譯戰(zhàn)斗的血淚史……
近三十年來,翻譯界無大家,翻譯遂成為了一門專業(yè)技術(shù),“google體“、“金山體”屢出不窮。更有甚者,某出版社重譯名著,人手一本,分工合作,重視效率,考慮收益。某譯者短短四年翻譯覆蓋哲學、政治學、經(jīng)濟學、文學、心靈雞湯學等多種學科的23本書。
翻譯之粗制濫造可見一斑。詰屈聱牙、晦澀不通、行文不暢、不知所云。名著被糟蹋成垃圾,比讀一本爛書更為難受,一起看一下那些傳說中被翻譯玩壞的好書。
1.《通往奴役之路》(國內(nèi)社會科學出版社97年版)
此本譯作存在的問題如下:
一、譯者過多,翻譯之大忌諱。二、歐式句太多,行文不流暢。
翻譯有兩大方法論派別,一為直譯,或稱硬譯,另一則為意譯。直譯力求盡量貼近原文風格和行文邏輯,追求一個“真”字;而意譯則追求一個“雅”字。很遺憾的是,這個譯本是很典型的欲追求“真”字卻沒有把握好方向的失敗譯作。所謂歐式句即是那種按照英文邏輯翻譯過來的中文句子,這樣的句子看著全是中文,但卻讀不通讀不懂讀不下,造成“三不”現(xiàn)象,是翻譯之中的大忌。
2.《論自由》(商務(wù)印書館)
慕容展:書是好書,不過,我指的是英文版。這本旗幟性的論自由,在政治,思想以及法律領(lǐng)域都堪稱經(jīng)典,是研究自由,民主,憲政的必讀書之一。
然而,許寶骙先生的翻譯根本就不通,我很好奇如果1959年翻譯的不好,1960-1978年國內(nèi)人沒有干正經(jīng)事,那從1992年開始到2006年,也有整整14年了,為什么這么爛的翻譯,商務(wù)印書館的編輯們沒有修正。
3.《知識考古學》(三聯(lián)書店 2003)
**句話就把我打翻在地:迄今,幾十年來,歷史學家們對長時段予以了更多的關(guān)注,猶如他們從政治事件的變幻不定中和有關(guān)它們的插曲背后揭示出一些穩(wěn)固的難以打破的平衡狀態(tài)、不可逆過程、不間斷調(diào)節(jié)、一些持續(xù)了數(shù)百年后仍呈現(xiàn)起伏不定趨勢的現(xiàn)象、積累的演變和緩慢的飽和以及一些因傳統(tǒng)敘述的混亂而被掩蓋在無數(shù)事件之下的靜止和沉默的巨大基底。
4.《精神生活》(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6)
這一句翻得南轅北轍,那一句翻得張冠李戴;照顧了前面的忘了后面的,翻了后面的又漏了前面的;同一個詞的譯法不一,不同的詞的翻譯卻常?;煜?原文中有的譯文中沒有,譯文中有的原文沒有,各種硬傷層出不窮。
我對勘的內(nèi)容總共有十六七頁,嚴重的錯誤竟有五六十個之多,差不多每頁都有三四個。這還只是確鑿可辨的硬傷,沒有包括一般譯文中晦澀生硬的內(nèi)容,也不包括一些詞語譯法上可以商榷的問題。我估計把有問題的內(nèi)容累加起來,至少可以占到全書篇幅的三分之一。
5.《羅馬帝國衰亡史》(商務(wù)印書館2004年5月)
懷疑譯者都沒有漢語的語感,經(jīng)常大段大段的,XXX的,XXX的,XXX的,XXX的,一直連續(xù)下去,看得人相當煩躁,特別是看到基督教興起那部分,看的我整個人都要崩潰了,基本都是看著漢語,想著英語的語序,真受不了。
6.《歐洲神話的世界》(三聯(lián)書店 2010)
這本譯著充滿精神錯亂的翻譯錯誤和校對錯誤。不過,我沒想到它會如此錯亂。上網(wǎng)找到了這本書英文版的前幾頁書影,對照了一下譯文,結(jié)果不對不知道,一對嚇一跳,單是《緒論》**段,共8個簡單的句子,譯者居然譯錯了5個,而且有些還是基本的詞義和語法錯誤。
7.意識形態(tài)的崇高客體
一、譯者加注原文的情況很多,但多到了不必要的程度。很多很簡單的詞語也要加注,有點多余。二、經(jīng)常出印刷錯誤。我不知道譯者看的是不是ocr轉(zhuǎn)制出來的版本,經(jīng)常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也很考想象力的印刷錯誤,如將é印刷為?(不知道哪個語言里G要加^這個accent念),trompe d"oeil錯為^éil(我都不知道他們怎么把兩個重音符號都打到e的頭上的,我反正打不出來),等等等等。三、我懷疑譯者和編輯沒有一個懂法語的。有些明明非常簡單的,可以統(tǒng)一起來的譯注,都凌亂地堆在同一句話里,明明很簡單的一個“眼睛”一詞,非要一個注法語一個注英語,看起來很搞笑。
上一篇:翻譯:把不同文化的根脈伸向遠方
下一篇: 什么才是好的文學翻譯?